为加强河源市中小学校长学术素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与水平,8月12日晚上7点,在河源市中小学校长办学特色与品牌建设高级研修班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纵向帮扶工作专班特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叶晓玲教授做了题为《学校治理与现象学写作》的专题讲座,揭示教育经验提炼的新路径。报告会由广师大基础教育学院杨定玉教授主持,全体参训会员35人参加报告会。

叶晓玲教授开篇直指学校治理痛点,“当校长们汇报经验时,往往陷入概念化框架,反而丢失了教育现场的真实肌理。”叶教授以现象学思维破题,“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理论中,而在你们脑海浮现的第一幅画面里。”她对比两种认知方式,自然态度直接看实体,现象学态度则反思“事物如何呈现”。现场校长们通过描述“操场新增的客家文化墙”“课后服务时师生的笑声”等具象场景,实践“悬搁理论”的写作方法——“发生了什么就说什么,再追问什么让这一切发生”,让校长们豁然开朗。

针对河源教育需求,叶教授定制了五步写作法,从记录痛点情境,到反思关键决策,最后提炼1-3条“河源基因”的治校智慧。她强调:“当你说‘学校变好了’,要揭示那个让变化显现的‘形构者’,就像客家围屋的构造决定了光影如何洒落。”校长研修班现场涌动、思维激荡,一位乡镇中学校长感叹:“过去用‘五育并举’套所有案例,今天才懂如何让乡土经验自己发声!”叶教授指出,“现象学写作不是美化文本,是让教育中隐形的‘存在’通过你的笔显形。”

通过本报告的学习,校长们明确了如何撰写“我的治校故事”,如何深度描写才能使故事真实与具象化。

撰稿:杨定玉 审核:熊华军 吴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