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白云校区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又迎来2016级莘莘学子。时光深处,岁月静好。对于常驻并坚守白云校区的每一位辅导员而言,四年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似乎都充满着仪式感,虽然,在每一个翻新的日子里忙碌的,只是他们分内的工作。

康德曾说:“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往往是美的。”我想高校辅导员就是这么一个群体,我们常常处在外界观照有限的位置,却书写着平凡而美丽的篇章。我们不妨进行一次海德格尔式的沉思:一把锤子,当我们每天用它修修补补的时候,是难以感受其价值所在的,只有当它有一天坏了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它原来对我们是如此重要,它的存在价值方得凸显。我想,这是对辅导员工作存在感最贴切的诠释。

 

坚守——不忘初心

“坚守”这样一个语词,人们常把它用在数十年甚至一辈子都耕耘在一片土地、一个岗位上的尊者身上。然而我觉得,“坚守”二字,对于常驻白云校区的辅导员们而言,也是贴切的。因为,在白云校区,辅导员们要守的,不单是一份寂寞,还要守住那一份热情、一份责任,简言之,便是一份初心。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守不住的。

白云校区到底有多“寂寞”?我想白云校区的“寂寞”,最直观地体现在它和市区的距离上。我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刚入驻的时候,偶尔晚上从本部回白云,到了江高镇上打摩的,连熟谙当地路况的摩托车师傅都不知道学校的方位。平时,不少辅导员是要多校区奔走的,汽车学院辅导员马思思说:“曾经为了学生,试过上午西校区下午本部晚上白云,第二天又本部西校区的赶场,多次见到早上5点钟和半夜2、3点的广师……。”对于常驻白云校区的辅导员来说,往往没有办法完全按照正常时间的单位交通车来往于各校区之间,在早期,自乘公交成为辅导员们的常态生活。而从白云到本部,换乘两趟公交和一次地铁,所需的时间是两个小时,这还不算上交通高峰时段的堵车时间。

这种交通不便,这份“寂寞”,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没能守住那份初心和责任感,便无法守住这份寂寞。

记得2012年时,学生一个大问题便是看病难。彼时学校周边公交系统尚欠发达,也没有滴滴优步出租车,公交路线也颇周折,开往镇上医院的公交车往往都会先绕道村里小路,本来5公里的路程,却往往要兜上半个小时,学生夜里遇到急症,便只能依靠学校提供的一辆汽车送到最近的医院,我印象最深的是12级军训的时候,晚上急症很多,有一天晚上,我送学生去江高镇人民医院,碰到时任管理学院辅导员的沈雯婷老师,她和我说,这已是今晚第三位由她送来的学生了。因为周边环境复杂,当时的白云校区辅导员们遇到晚上学生生病,一般都是亲自陪同学生到医院并做陪护,一年之中不下十次。

白云校区的这份“寂寞”,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没能守住那份初心和责任感,便无法守住这份寂寞。当然了,辩证地看,这份“寂寞”对个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暂时远离喧嚣,离开那个“娱乐至死”的后工业文明,以办公室为家,在白云每个万籁俱寂的夜晚翻看100页书,也成了我这几年的习惯,将孤独诉诸于文字,让灵魂诗意地栖息在白云静谧的土地上,是一个自我涵养的过程,构成了我独特的生命体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草创之初,筚路蓝缕,而如今,白云校区建设已经越来越好,我想,安宁稳定的背后,是一批批开拓者们不忘初心的日夜坚守。“为了方便学生和他沟通,林庆老师把家安在办公室,无论寒冬还是酷暑,一住就是四年。”有一次,朱书记当我的面这样向兄弟院校的同行介绍。其实,不光是我,我身边的辅导员,也有在办公室一住就是三四年的。如今,白云校区已经有了完善的辅导员值夜班制度,更多的辅导员成为了白云校区的守护者,和新校区融为一体。正如经贸学院辅导员李丹老师所说:“在白云,看过晨光熹微下的校园,走过月明星稀下的校道,一个一个的同学,一格一格的宿舍,一本一本的材料,细致又繁琐,平凡却美丽。”

 

开拓——在摸索中传承

对于白云校区的辅导员来说,最初入驻面临的局面是“两新”,即:新学生,新土壤。新的学生入驻新的环境,一切都需要重新调适,这对于首批入驻白云校区的辅导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过往,新生的许多行为尺度和规范,主要依靠官方(学校)和民间(学长)两种影响得以确立,前者偏制度性,后者偏经验性。而对于新校区的首批学生来说,他们相对缺少学长的经验传递和说教,故而工作的开展是比较吃力的。管理学院辅导员林晨老师和我讲过,新生入学当天,他下到学生宿舍,发现很多男生根本没挂蚊帐,和每一个宿舍强调蚊帐和防蚊措施的重要后,得到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回答:“军训那么热都没遇上蚊子,现在天快转凉了就更不会有。”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有句话说得贴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跟年轻人说教。” 直到第二天大家尝遍了白云巨蚊的滋味后,才纷纷挂起蚊帐。

在这种经验传递受阻的情况下,意味着辅导员的工作必须更为耐心细致,既是老师,同时也扮演起学长的角色,对辅导员们来说,白云校区也是一片处女地,他们必须身先士卒,以弥补自身在校区工作经验上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服务同学。陈小花老师告诉我,白云校区辅导员值班时,她被分到小塘村10栋学生公寓,住在那里的15级新生集体反映宿舍门、门上的玻璃窗不实,刮风会很吵,开始很多老师都以为是学生们太娇气,而当她自己也住进去后才知道那有多吵,是整夜无法睡觉的吵,才会真正理解学生,努力为学生解决生活琐事。总之,以更为对等的朋辈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彰显榜样的力量,为学生排忧解难。正如传播学院辅导员陈秋玲老师说的那样:“在白云校区,每次觉得事多烦躁或者因为学生惹祸欲发火时,因为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的表率作用,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克制自己,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好地想解决办法。”

而谈及新的土壤,虽说新环境挑战巨大,但是新的土壤也隐喻着新的活力和机遇,个人魅力和制度建设可以齐头并举、相得益彰,辅导员更加容易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曾经有学生问我,初来白云校区工作的心情,我调侃道:“当时我是抱着一种‘建设一片新天地’的豪情来到白云校区的,如果冒昧地把自己代入某种历史语境,那时候的心态或许有点类似当年知青‘上山下乡’伊始的那种豪迈,带着质朴的情感一心投身到祖国的边疆建设。”在这片新的土地,师生一起从无到有地构筑校园文化的丰富平台,传承学院文脉和精神,将一片文化的沙漠打造成学生的精神家园,不亦乐乎。

 

收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坚守之余,总有收获。对一个常驻白云的辅导员来说,最大的收获,我想无疑是同事学生投以的钦敬和尊重,以及作为白云校区建设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在学校发展史当中烙下自己的印迹。

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白云校区的辅导员们的付出,也赢得了口碑,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传播学院辅导员张琳老师讲的:“和学生同住一栋宿舍楼,一起在食堂用餐,一起在操场运动,彼此之间不仅相处时间多了,心灵也更贴近了。”这里提两件轶事,便可见微知著。经贸学院辅导员罗雄老师和我说,有一年冬至,学生知道他在学校没有回家,他带的每个班都邀请他到班里吃汤圆、包饺子,那天晚上他总共尝到了20多个班的汤圆饺子。有这种打成一片的热闹,当然也有嘘寒问暖的温情。记得去年,我在白云校区食堂门口买面包,没有想到卖面包的阿姨却喊出了我的名字,我诧异地问阿姨怎么认识我,阿姨说:“林老师,你可能不认得我了,2012年白云校区迎新的时候,我还在当宿管,有一个外省的同学凌晨四点来报到,你让出了自己的宿舍给她。”我想,很多事情我们做过了或许也就忘了,但总有人默默记得你的好,虽然它不会无时无刻表现出来,但这就是一种沉淀着的价值。

作为白云校区的辅导员,我们见证着学校越来越好,正如会计学院辅导员袁妍老师的讲述,从“第一次踏进白云校区,傻眼了,一教孤零零地,二教还是工地,小道两旁的树瘦弱得,似乎能一手拔起一棵,杂草在风中凌乱”,到“第一次送走白云校区第一批毕业生,发现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校园初具规模,校道绿树成荫,一切都有秩序地开展。”学校在慢慢变化,不变的,是那一颗颗坚守的心。

这几年,虽然工作开展艰辛,但换来的是满满的收获和感情。今年六月份,我们顺利平安地为白云校区首届毕业生举办了“欢乐送”,学子们从入学时候的各种吐槽到毕业时对学校的感恩,这个转变的过程,离不开园丁们的努力。作为辅导员,感触很深。

我把在新校区的工作生活称作“云端的日子”,因为它在白云区的一隅一端,同时也像天上的云朵那样充满诗意和希冀,是一片值得挥洒青春的沃土。希望我们可以继续和白云校区共同成长。

谨以此文献给在曾经以及正在为白云校区辛勤奉献的辅导员们。(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