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粤港澳大湾区名家讲坛”第八讲在学校东校区工业中心802室举行。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希隆受邀在线上分享了自己在编纂中华民族史的过程中的几点思考。讲座由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主持,民族学院教师高志超担任与谈人,线上线下共两百余名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王希隆认为,编纂中华民族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近代以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们的梦想,有关我国民族历史的记载也是开始于近代。王桐龄先生的《中国民族史》、吕思勉先生1934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史》和林惠祥先生193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史》是民国时期较早的三部民族历史学著作。新中国建立以来,几十部中国民族史著作陆续问世。如江应樑先生的《中国民族史》、翁独健先生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尤其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和研究开始兴起,系统探讨中华民族独立统一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成立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该研究会共出版论文集六本、专著九部,这些都为后来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希隆认为,中华民族史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有着长期的发展历程。首先,从中华民族的起源来看,根据考古研究表明我们国家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各个发展阶段没有缺失,可以建立起完整的人类发展进程序列,说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原生性和土著性;其次,在新石器时代,不同的文化区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最后,在华夏族自在时期,三代国家政权交替进程中不断的交往交融,到公元前11世纪夏人商人周人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民族共同体。

王希隆认为,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主流诉求。以西夏为例,西夏建立政权以后,其法律条文参照唐朝,在军事上学习孙子兵法,服饰方面在唐装汉服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西夏元素,科举考试考核儒家经典,汉文字记载的许多经济文化方面的文献用西夏文翻译记录等,这些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一诉求同时也体现在分裂时期,虽然政权在不断更换,但统治者都以传承正统自居。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杨文炯对王希隆先生高水平的学术分享的表达感谢。与谈人高志超分享了王希隆先生的学术成果与学术贡献,倡导大家学习王希隆先生勤奋用功、不断的进取的学术精神。

王希隆先生是兰州大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会长,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新编中国通史》之《中华民族史》主编之一。曾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民族宗教史、中国边政史和中外关系史。出版著(译)作12部,参编、主编著作9部,在《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法国汉学》《中国藏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