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与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发铝业”)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张弘,凭借在联合培养期间的卓越表现,获得企业高度认可并获邀毕业后留任。张弘的成长是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生动缩影。在兴发铝业生产一线,张弘同学直面行业痛点——高温高压环境下传统模具编码极易失效。依托我校与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在导师梁鹏、罗铭强及企业专家指导下,他创新性融合数学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出抗损性强的新型二进制模具编码,并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系统,显著提升复杂工况下的识别精度与系统稳定性。该成果已进入全流程测试,申请发明专利3件、获软件著作权3项,有效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





联合培养期间,张弘在亚太数学建模竞赛、全球AI算法大赛等6项赛事中屡获佳绩。他将在竞赛中锤炼的抽象建模与算法优化能力,成功应用于工业实践,形成了“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深入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显著重塑了张弘的思维方式与工程素养。他坦言:“联培前的科研更侧重于理论创新和单点突破。而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我深刻体会到工程思维更注重实用性、系统性和在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现在的他,更注重与一线员工沟通、深入现场调研,并运用“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方法高效解决问题。这种从“学术思维”向“工程思维”的成功跃迁,正是我校联合培养机制旨在达成的关键育人目标之一。

据悉,自2020年以来,我校积极依托佛山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平台,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已累计联合培养600余名研究生。张弘的成长生动体现了我校通过搭建“真场景”、聚焦“真问题”、开展“真项目”的实践机制,在精准培养“用得上、留得住、能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这意味着我校在有效贯通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上迈出了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