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我校在东校区工业中心801室召开五育融合发展中心战略规划研讨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展示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孙冬宁,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遗专家组成员李朝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希,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省非遗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谢德明,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燕青出席会议。我校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学院代表参加会议。

孙燕青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校在“五育融合”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他指出,“五育融合”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整体性和融通性。做好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育人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需要准确把握“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求。他强调,在当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我校民族学学科攀登“申博”高峰的关键时刻,学校需深入挖掘各学科中民族“基因图谱”,将民族非遗融入到五育浸润中,在传统与现代的融汇中激发新质生产力,从而升级“一工一坊”品牌矩阵。
会上,美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从教研层面详细介绍了五育融合发展中心建设背景与建设思路。
专家组对于我校五育融合发展中心建设方案表示充分的肯定,并围绕我校“申博冲百”目标,在五育融合以非遗传承为切入,突出民族教育特色提出总体性建议:着力打造“一个特色、两个项目,三个牌子,四大功能,五研支撑”为一体的五育融合发展中心。其中,“一个特色”即突出我校在民族非遗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民族非遗文化深度融入五育教育体系,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两个项目”指重点推进民族非遗传承创新项目和五育融合实践育人项目,通过项目驱动,促进教育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三个牌子”包括建设民族非遗转化平台、中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织绣印染”平台、传承创新成果研究平台,提升学校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四大功能”涵盖教学、科研、实践、服务,实现全方位育人与文化传承;“五研支撑”则是以民族非遗研究、非遗文创研发、五育融合课程研究、教材开发研究、研修培训为支撑,为五育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