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省级以上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决策智库均取得重大突破,授权专利、论文论著等成果水平与质量稳步提升。

6年来,科研经费达2.62亿元,是2008-2013年科研总经费的6.2倍。新增厅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27个,新增数达90%,新增省级以上科研获奖20项,新增专利申请总量166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7.5倍;新增省教育厅创新团队3个、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项、国家社科基金1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新增省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35项;论文论著等成果水平与质量稳步提升,ESI前1%的高被引论文5篇,科研实力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图为专家到我校戴青云教授主持的目前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大数据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考察



图为赵慧民教授团队的《实现数字指纹加密的视频多播传输方法》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广东省人民政府50万元奖励


我校推动校企、校地深度合作,与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建立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与河源市政府筹建河源研究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项目23个,与知名企业共建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95个。进一步提升服务职教能力,成立广东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承担广东省职业教育协调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中职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等职能,服务职教的“窗口”作用不断凸显。职教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是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700多个,培训职业院校校长、骨干教师3.3万人次,培养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3.9万人,进一步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