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新快报》A12版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低调有料,六十余年不改治学育人初心》为题,半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我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低调有料,六十余年不改治学育人初心


他们善于创新创造,近年来,在“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智能汽车竞赛、ERP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共获数十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级奖励617项、省级奖励1182项;他们重知行,践行“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脚踏实地,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他们更勇于担当,铭记“罗明、汪达之精神”,约80%的毕业生选择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基层岗位就业,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相结合。他们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学校的风采和印记。




薪火相传:

六十二年,师生砥砺前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创办于1957年,首任院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罗明;办学62年来,学校数易其名,但不改育人初心,围绕“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校,全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并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等国家级优势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等各类型优势专业43个,容纳全日制在校师生两万余人,以其厚重的办学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全国技术师范院校和广东高等教育版图中自成一景。

与时俱进:

着重应用,培养多技能人才

对家长和学生而言,毕业后的出口是评判学校的重要表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骆少明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对于学生就业十分关注,近三年实施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在全省同类院校居于前列。作为广东“职教母机”、职业教育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镇”,学生中约20%以从事中职、中小学等教育行业为主;约60%学生进入其他就业领域,不乏入职南方电网、中国移动、四大银行、深圳腾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同时,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加。

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离不开学校学科与教学建设的支持。骆校长表示,为了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等人才的新需求,学校近年来不断调整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他介绍,在课堂上,随着5G时代来临,学校打造了智慧学习工厂,变革传统的板书或PPT授课模式,融入虚拟现实等多元知识传播渠道,构建“互联网+学习”新生态。在专业与学科上,学校推进新工科和新师范建设与改革,连续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和“应用统计学”4个本科专业,在2019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和“应用统计学”2个专业招生。在教学上,探索政校行企协同办学、产学研用融合。

“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师范技能、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这对学生和学校要求较高,但学习更多知识、更多实战型技能,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应对工作就会更容易。”骆校长表示,学生培养成本较高,毕业质量和发展潜能也更高。

筑梦未来:

做大做强,提升职教影响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步增长。骆校长认为,学校“做大”是区域内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阶段的客观需求,而“做强”则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技术师范大学的本质内容。

据悉,学校将加快推进“达之优才引进计划”和“达之英才培育计划”,优化教师结构,博士教师占比超过50%;并实施本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结合国家“双万计划”打造一流专业和“金课”;同时,推动中德、中芬、中英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与港澳地区的职教师资培养的融合贯通,从而增强学校在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骆校长表示,广师大与河源市共建的河源校区总占地面积1081亩,已于今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9月启用开学。随着白云校区和河源校区建设的提速,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高质量“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