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一所大学给学生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竞争力。近年来,学校致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训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引起媒体的关注。日前,《光明日报》记者吴春燕到我校进行深入采访,并就我校的办学定位、如何打造办学特色、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与校长王乐夫教授进行对话,采访稿全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08年4月25日第7版,现予全文转载。

“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教师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打造办学特色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一所大学给学生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竞争力。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如何通过打造办学特色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些高校探索的新路子。记者日前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采访,目睹了这所专为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师资的高校通过创新培养模式而显现出的办学特色和生机,并就学校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打造与传统师范院校不同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竞争力等问题采访该校校长、博士生导师王乐夫教授。

记 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从广东民族学院改制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后,确定“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的背景是什么?

王乐夫:学校在1957年创办之初,主要承担为广东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在40年的民族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广东以及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始成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发展职业教育,职教师资是关键。可是,全国普遍存在职教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就广东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广东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的缺乏,与广东实施“科教兴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很不适应。因此,广东亟需创办培养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广东省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于1994年决定在广东民族学院基础上增挂“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筹)”的牌子,并从当年起可调整或增设部分专业招收职业技术师范生。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职教师资培养之路。之后经广东省政府报教育部批准,学校于1998年由广东民族学院改称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育部明文指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从主要以培养培训民族干部和民族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同时继续保留原有民族教育功能和为民族地区服务的职能不变。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对学校发展寄予厚望,明确要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要建设成为全省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基地、科研信息中心和工业实训中心。学校转型以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定位,确定了“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并以此打造了我校独具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记 者:一所有着四十年办学历史的本科院校改制后是如何“面向职教”的?

王乐夫:具体主要作了五个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工作重心转移:从民族教育为主转变为培养职教师资为主。我校作为广东省唯一培养职教师资的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广东600多所职中和200多所技校培养师资的重任。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全力以赴培养各类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满足广东省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加强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适应职教师资培养需要。学校转型后,全面开展专业建设改革。一是主动适应职教发展需求设置、改革专业。不断对原有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强了针对性、适应性、超前性,并积极筹办社会急需、生源充足、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同时加大专业改革的专项投入力度,出台相关倾斜政策,全面带动其它专业的改革,在完善具有职教特色、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结构和以社会需求为轴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二是以课程改革深化特色。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课程改革,整合基础性课程,开设内容丰富的公共基础选修课。对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及反映学科前沿、具有前瞻性的新课程给予大力支持。三是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多个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职教师资提供保证。学校深刻认识到,作为职教师资人才,应该是具有“双证书”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技术师范院校必须依靠“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双证书”人才,因此,学校努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选派教师下基层参加实训,提高操作技术和指导能力,并适时把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晋升、聘任挂钩,激发内在潜力;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人数865人,其中“双师型”教师人数2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6%。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来我校任教,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心主任、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汪同三先生;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央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陈奕纯博士;香港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社科院客座研究员蓝瑞明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等就是我校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四、创建广东工业实训中心,为培养职教师资提供硬件保障。“十五”以来,学校在广东省教育厅和劳动厅的支持下,投入巨资,建设成了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广东工业实训中心,分12个实训区和虚拟演练、通信工程、模拟数字及电路、微电机运动控制、IT项目学生创新设计室等55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保证了本科教学实验实训的需要。中心还承担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任务,为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和先进制造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近三年来,学校共投入3805.09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强化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创造更为优良的条件。五、积极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工程,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及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为培养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订单式”职教师资培养;以“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促进企业成为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我校毕业生质量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近三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5261人,其中师范生1899人,占总本科毕业人数的36%,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的有754人,到中职学校就业的有676人。

学校积极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工程,鼓励学生主动接受技能培训,获得“双证书”。十五期间,我校毕业生“双证”率保持在70%以上,其中有不少同学获得了多种证书。2007年,我校有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专业中,共有1650名毕业生,取得“双证”的有1234名,占74.79%。这些同学成为各中职学校深受欢迎的“知识+技能”型高素质师资人才。

记 者:广东省政府要求学校建设成为全省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基地、科研信息中心和工业实训中心。在“服务职教”方面学校是如何推进的?

王乐夫:学校努力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中和高职院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

我校拥有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如“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职教师资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学校于2001年成立了师资培训中心,全面担负起教育部、广东省组织的高职高专、中职中专教师的培训工作。多年来,我校师培中心坚持以“双师素质”为导向,以“骨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拓展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与校长培训、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职业教育教务管理人员培训、职业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等业务,广泛开展会计电算化(中级)、电子商务(高级、技师)、家用电子产品维修(高级、技师)、数控铣床操作(高级、技师)、数控加工中心(高级、技师)、模具设计技术(助理模具设计师) 等数十个培训项目,并根据培训需求分别采用“基地培训”、 “订单式培训”、“集训—自修—研讨”三段式培训、“培训与技能考证相结合”等形式。几年来,共举办了面向全省及全国的各类职教师资培训班近200期,先后培训高、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校长及相关管理人员10000余人次。

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十分重视开展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