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学校隆重召开2007年度教学科研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议总结表彰了在2007年度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单位与个人,并对新一年教学科研工作进行展望。学校党政领导邝邦洪、王乐夫、李月、吕清、罗海鸥、潘自勉、林伦伦、林卓、冯灿仪、王培林出席大会,全体中层干部、各二级学院系正副主任和教研室正副主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及获奖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由校长王乐夫教授主持。

会上,学校副校长王培林教授、林伦伦教授分别对一年来学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作了工作报告,并主持教学领域和科研领域的颁奖仪式,对2007年度获得各项奖项的教师及单位代表进行颁奖。

2007年,我校在各个等级、各个项目的比赛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教学方面,杨宁教授带领课程组负责的《C++程序设计》入选省级精品课程;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专业英语四级统考取得优异成绩;陈世兴工程师参加第11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获二等奖;刘炽辉老师指导学生参加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祁伟老师指导学生参加2007年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总决赛二等奖;徐芳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对抗赛总决赛获一等奖;赵玉老师指导学生参加2007年第三届“科讯杯”全国师范院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取得三个一等奖;林智勇、付辉老师指导学生参加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广东省赛区二等奖;刘炽辉、钟健雄、蓝宇蕴老师分别指导学生参加2007年第九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省二等奖;杨建华、杨润生、陈扬、任光明等老师获得了课堂教学观摩竞赛一等奖,余剑生老师获得院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比赛一等奖。此外,在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与个人。

在科研方面,政法学院教授蓝宇蕴博士的科研成果《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二届(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我校教师首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计算机学院刘明学教授的“不变子空间问题与算子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蓝宇蕴教授的“ 从‘流动人口聚居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型——城中村治理研究” 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贺显斌、王永超、徐群、符昌忠、张伦玠、刘景琳、吴强、杨振野、刘志文、周卫忠、邢植朝等老师获得2007年度省、部级纵向课题立项;邝邦洪、林伦伦、陈松柏、曾建权、陈丽君、陶红、蓝宇蕴、朱志强、杜慧军、陈泳竹等老师获得200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校领导为获奖的教师代表颁奖并表示了祝贺。大会还向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钟军红教授,获得首届校级“教学名师”的许玲、赵仕滨、杨振野、刘颖悟、张辉等5位老师进行颁奖。

学校党委书记邝邦洪教授、校长王乐夫教授在会上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全文附后)。邝邦洪在讲话中要求全体教学科研工作者要狠抓质量工程,努力促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上新台阶;要重视科研工作,营造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要增强评建工作信心,扎扎实实做好评估的每一项工作。王乐夫在讲话中指出,夯实教学基础,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学术水平是关键;广大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为学校新一轮大发展做贡献。

获奖教师代表任光明、蓝宇蕴在会上作了发言,表示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爱校荣校,认真做好迎评促建工作,为学校新一轮的大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黄昂)

附:邝书记和王校长在大会上的讲话

在2007年度教学科研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邝邦洪

二00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同志们:

过去的2007年是我校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努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两校实质性合并后,在学科专业整合后的新起点上,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稳步推进。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辛勤工作在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今天受到表彰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希望获奖老师们再接再厉,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再创佳绩,也希望全校教师向他们学习,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教师获得荣誉。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在教学工作上,我们有不少的亮点,涌现了国家级省级的优秀教师,获得了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一个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个教研项目获省级立项等。在科研工作上,我们科研立项的层次与数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使我们的科研工作又有了新的突破。另外,经过一年的建设,我们的生师比、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都已达标;两校实质性合并后,学科与教学资源整合后运转良好;首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进展顺利等等。

教学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学校事业的兴衰,尤其对于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迎接教育部的评估,启动新一轮的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代表学校党委提几点要求。

一、狠抓质量工程 努力促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上新台阶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教育部的“质量工程”确定了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等六个方面建设内容。这“六大举措”抓住了当前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我们要紧紧扣住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推进我校的教学工作。

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我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的积累太少、欠账太多。体现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有若干因素,标志性的因素有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名牌专业、精品课程、示范性实验实训基地等,一所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的多少能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的成就与水平,但是我们没有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省级的也只有三门,我们也没有省级名牌专业,只有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问题应当进一步引起我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争取在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去年我们评选了6个校级名牌专业,今年又评选了2个,校级精品课程已经有几十门了,这些都是我们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要制定目标冲刺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与省级的名牌专业。对校级的精品课程与名牌专业,要定期进行指导与检查。如今一年已经过去了,经过一年的建设,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离省级的精品课程与名牌专业还有多大的差距等等,我们都要及时总结。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近年来,为了解决生师比的问题,我们引进了一大批教师,这批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博士或硕士,他们还欠缺教学经验。我们对任教时间不足3年的青年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例如定期举办校内的教师培训班,选派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或与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在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还要重视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本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带动全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我们要引导我们的教师借鉴利用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的资源,用来提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