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印发的《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的精神,进一步引导组工干部做新时代组织人才工作的行家里手,2018年11月2-3日,党委组织部党支部组织党员赴江门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党员们到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陈垣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

 在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党员们满怀崇敬地参观了展室内陈列的周恩来总理在新会调研指导工作时的照片展和实物展,一起回顾了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新会调研和视察时的情景。周总理处处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来到群众中,与群众谈笑风生,心心相印。他对新会干部群众开展的科学实验、发明创造、新生事物都给予极大的关心和热情的支持,他清廉奉献、务实亲民的高贵品质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让党员们肃然起敬。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坐落在新会区会城镇茶坑村。梁启超先生生活的时代是风云激荡、中国历史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深陷逆境流亡海外,还是回国参政身居要职,他都始终站在变革实践的第一线,并为之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奉献了毕生的的心血和力量。在纪念馆陈列的照片、文件、文物前,党员们凝神伫足,一起感受杰出的爱国政治活动家、学术巨擘梁启超充满爱国激情和改革精神的一生,体悟这位大知识分子波澜壮阔的人生际遇、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豁达大度的胸怀。

 陈垣纪念馆位于江门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党员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深深地为这位“国宝”级人物的事迹所感染。他的赤诚报国、坚守气节和高龄入党尤其值得称道。陈垣先生在青年时代就投身反清斗争,一生爱国爱乡。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垣留在北平担任辅仁大学校长。他在勉力维持学校教学的同时,杜门谢客,不与日伪当局来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有了新的认识,在79岁高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位经历新、旧两个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享誉中外的老一辈史学大师,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在耄耋之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通过此次活动,党员们深刻感悟了周恩来总理以及梁启超先生、陈垣先生高尚的家国情怀、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大家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汲取梁启超、陈垣等人甘于爱国奉献、勇于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共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党委组织部)

 

 

【新闻链接】                                            

                                   “国宝”陈垣二三事

 

 陈垣,字援庵,又字圆庵,188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原属新会)的一个药商家庭。他是我国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学术界公认的世界级学者,与王国维齐名,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毛泽东主席曾称他为“国宝”。

 陈垣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解放前,他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陈垣还是一名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74年,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71年6月21日,陈垣病逝于北京。

 

                                        赤诚报国

 

 陈垣青年时代就投身反清斗争,一生爱国爱乡。

 20世纪初,陈垣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参加了反清斗争。1905年,他和几位有志青年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稿和新闻图片作武器,进行反清宣传。1911年,他又主编了民主进步刊物《震旦日报》及其副刊《鸡鸣录》。辛亥革命后,陈垣以 “革命报人”的身份北上,当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从此定居北京,并逐步步入学术界和教育界,取得了巨大成就。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朱家骅、胡适等曾三次安排陈垣上飞机离京,但陈垣决意留下。1950年,他参加了维护我国教育主权的反帝斗争,由于斗争的胜利,辅仁大学由中央教育接管,成为我国第一所改为国立的教会大学。1951年,71岁的陈垣主动申请参加土改运动,并担任了由500人组成的西南土地改革工作团总团长,深入到四川巴县的田间访贫问苦。

 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间,陈垣以垂暮之年担负了繁重的教育和学术领导工作。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历史研究》编委等多项职务。

 陈垣一生都怀念家乡。他要求在北方长大的子孙,特别是男孩,一定要学说白话。在其著作《通鉴胡注表微》中,他多次提及“发生在我的家乡的崖门海战”。他还写有多首忆乡思乡的诗,诗中提到“棠下墟期三六九,先生故里幼常游”“十年不到古冈城,记否邻阉念佛经”等。

 

                                        坚守气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垣留在北平担任辅仁大学校长(北平沦陷后,国立大学纷纷迁往内地,只有外国教会办的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没有被日伪接管)。他在勉励维持学校教学的同时,杜门谢客,不与日伪当局来往。

 由于陈垣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地位,敌伪千方百计想拉拢他,拉拢不成就威胁他。他们曾经要他担任所谓“东亚文化协会”的会长,陈垣坚决拒绝,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民族气节。他坚守辅仁大学这座“孤岛”,要求学校不挂日本国旗,不用日本课本,日语不作必修课,并给学生讲述抗清不仕的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勉励学生爱国。同时,他还以史学研究为武器,借古喻今,抨击敌伪汉奸。在沦陷区生活的8年里,他拒绝担任日伪职务,越是环境险恶,越是勤奋写作。写出了《清初僧诤记》《通鉴胡注表微》《明季滇黔佛教考》等多部体现深明大义,崇尚名节思想和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著作,将他从历史中得出的坚强信念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沦陷区的人民。

 辅仁大学每年返校节都会举办运动会。有一年,陈垣在运动会上发表演讲的时候打了个比喻,他说孔子组织射箭比赛,子路去把门,三种人不能参加,第一种是败军之将,第二种是为敌人做事,第三种是认敌人作父的人。当时有汉奸在会场,听了他的话后,都灰溜溜地走了。

 

                                       高龄入党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也一直在政治和生活上关怀陈垣。经过10年的学习和实践,陈垣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热爱,并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1959年初,79岁高龄的陈垣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对陈垣的入党申请非常重视,并立即研究,很快就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并在这年1月28日接纳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陈垣在入党仪式上饱含深情地说,“今天对我来说是一生中最光荣的日子,接受我参加到工人阶级先进队伍,感到莫大荣幸。”“今年我已年近八十,真所谓垂暮之年才找到了共产党,自恨闻道太晚。但是我年纪虽老,俗话说‘虎老雄心在’,我想年岁的老少不能阻挡人前进的勇气,闻道的迟早不能限制人觉悟的高低。我要以我有生之年竭尽能力,为党的事业不休不倦地继续努力。”

 这位经历新、旧两个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享誉中外的老一辈史学大师,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并在耄耋之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陈垣入党后,更加积极地为党和人民工作。1971年,陈垣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党对陈垣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人虽老而志愈坚,年虽迈而学愈勤,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陈垣逝世后,家属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生前珍藏的四万余册图书和大批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4万元稿费交作了党费。